汪莺莺
2008年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,同年留校任教。她
2017年4月,汪莺莺在北京举办一场名为《touch·触》的个展,也是她在北京的第二场个展。
和之前的名人肖像相比,这次的展览更多地由外向内,关注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。
电影的灵感
在汪莺莺的画里,人们总能找到一些相似的电影场景。
或许得益于小时候的电影记忆,出生在80年代的汪莺莺,每个不上学的周末,总在听卡带、看电影中度过。
所以,在她的画里总少不了童年的影子。
boy2 120cmX90cm 2016
这幅《少年2》的灵感,总被人们与情色和性暗示关联。
事实上,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重口味的纳粹影片《索多玛的120天》,对这部暴虐血腥的影片汪莺莺出自本能的排斥,基本上是快进看完的。
但是在跳转的过程中无意间瞥见了手持花朵的裸体少年镜头,被那种残酷又美好的瞬间所打动,创作了这一幅三个男孩赤裸手持花朵的作品。
博物馆的灵感
2008年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留校任教后,汪莺莺有多次前往欧洲访学的机会,参观博物馆既是工作需要,也是兴趣本能。
博物馆日记2 150cm×150cm 布面油画 2016
很多西方著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,都被大量复制陈列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,这难免给走过不少博物馆的汪莺莺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。
直到2015年,她在柏林的博物馆岛,重新感受到这些雕塑作品的生命力。
博物馆日记4 150CMX150CM 2017
在柏林的博物馆岛,建筑师们用独特的视角重塑经典,在极富设计感的空间中与这些永恒的雕塑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碰撞,汪莺莺从这种碰撞中找到灵感,萌生了创作博物馆系列的想法。
青铜少年 | Bronze Young
布面油画| Oil on canvas 150X150CM 2017
汪莺莺的博物馆系列中,有残缺的大理石雕像,也有《青铜少年》中拔掉脚上那根刺的瞬间,她试图捕捉那些历史经典里伤残的瞬间,把这种瞬间放置在另一个维度去重新审视。
名人肖像系列
坂本龙一、柯特·科本的音乐,杰瑞米·艾恩斯、卡尔.马克维斯的电影,她把自己欣赏并喜爱的这些名人画进《名人肖像》系列。
威廉艾格斯顿 50CMX70CM 2017
瑞恩高斯林 20CMX35CM 2017
坂本龙一 50CMX50CM 2017
侯麦 50CMX50CM 2017
Chet Baker 50CMX50CM 2016
图依曼斯 40CMX40CM 2017
touch·触
就像英国艺术家弗兰西斯·培根说的那样:一幅画需要开启我们内心感觉的阀门,汪莺莺的绘画作品便体现出这一种现代人不愿庸俗化的孤独体验。
kiss3 50CMX60CM 2016
触4 20CMX35CM 2017
触3 50CMX70CM 2016
在她的画里,人们仿佛看得见自己所身处的一段段复杂关系中。
与这种复杂相对的,是汪莺莺追求简化与提炼绘画语言,用看上去漫不经心的笔触表达这些严肃的主题,呈现出一种简洁、单纯由轻松的气质,与画中复杂的深意形成对比。
The Corner 50cmX50cm 2014
正如策展人付晓东在她的展览前言中写的那样:
汪莺莺并不是借助图像进行意义的勒索,用笔触将欲望和恐惧压进皮肤,制造魅惑之像来引诱凝视,触发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精神中的神经症人格的情感伤痛。
HUG2 100cmX80cm 2014
在南京——sara 180cmX135cm 2014
后记
作为80后青年画家,汪莺莺说自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,很多想法有待实现。就在前几天,她还凭借作品《在南京-Yujie》获得了江南如画——中国油画作品展颜文梁艺术奖。
在南京——yujie 180CMX135CM 2016
对于画画多年的汪莺莺来说,仍旧感到绘画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不同于观念艺术多媒体装置带来的主流,每在那里个人都可以寻找新的可能。
而绘画则不同,如果说前人已经做到了90分,那么在有生之年,能往前走一点点,便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。